ETC推广背后的公共服务“少数需求”

 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淘汰之后,明年元旦起,全国高速公路收费将以ETC为主,只保留进出口各一条ETC/人工混合车道。没办ETC的车,只有这唯一的通道,一旦遇到车流量较大的情况,就很可能会堵车,甚至影响其他车道,所以,推广ETC能够提高公路通行效率,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

不过,在推广ETC过程中,不少地方采取下红头文件、摊指标等方式,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乱象。比如,有地方的收费站挂出横幅,写着“不装ETC不欢迎使用高速公路”,有的不让加油,有的地方不给年检。

如此强制推广ETC,当然是对高速公路用户的不尊重。ETC虽然方便,但对于一些年龄较大、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来说,电子支付、绑定银行卡,也比较麻烦。所以,很多人呼吁,推广ETC在方式方法上不能太急,用力不能太猛。其实,这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,背后还有方法论、认识论上的问题,有关方面没有认识到,人工车道应该长期保留,因为还有少数需求本质上与ETC是不兼容的。

比如,有些人或许是借别人的车,不想用别人的ETC卡;还有些人,出于隐私考虑,不想在ETC卡上留下出行记录。这些需求虽然属于少数,但也是合理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人工收费车道应该长期保留。

实际上,顶层设计并非没有考虑到这类少数需求。12月12日交通运输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发言人就明确表示:省界收费站取消后,在收费站仍将保留少量人工收费车道。没有安装ETC的车辆,可以继续采用在入口领卡、出口交费的方式正常通行。

遗憾的是,这类“少数需求”在某些地方的后续细化政策与执行中被忽略了。天津市就规定,自12月15日零时起,津滨高速公路天津站、滨海站等6座收费站入口将实行客车全ETC车道设置,不再保留客车人工收费车道。随后,交通部要求其整改。

从这个角度看,ETC推广中的种种问题,不仅仅是用力过猛,而是本质上缺乏这样一种认识:公共服务应该关注、关怀“少数需求”。这种方法论上的缺失,不仅仅导致了ETC推广上的乱象,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也导致了一些问题。

前不久,铁路部门推行车票无纸化,取消了票面的座次与进站口,由于没有考虑到部分年龄较大、文化程度较低的人,以及一些需要办理车票报销的人,造成这些群体难以适应。这部分人占出行人群比例虽然很小,却也是公共服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好在铁路部门随后做出了改进。

生活中的这些“少数需求”其实并不少。关于这一点,残疾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中国的残疾人口总数为8000余万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%,这个数目非常大,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看不到多少残疾人。这是因为,残疾人作为一个少数群体,其“少数需求”很多时候被公共服务忽略了。不规范的“死亡盲道”、禁止导盲犬出现在公共场合、公共交通设施中没有残疾人便利设施,都使得残疾人出行不便,种种障碍之下,他们就会减少出行,进而从公众眼中消失。

所以,不管是残疾人的出行便利、普通人的出行隐私,或者老人面对无纸化车票,每个人随着身份的变化,都有可能变为少数群体,面对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:公共服务该如何关注那些少数的、弱势的、不能发声的需求?

我们的公共服务应该照顾到少数需求,用技术的方式把有效的资源最大化服务到他们,满足这些少数需求。这不但关系到民生,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

相关产品

评论